16 年,我买了一台 iPhone SE,当时的我不喜欢大屏,觉得手机就应该握在手里小巧轻便,我也不想拿出一个月工资的预算去买部手机。它是我第一台 iPhone,我很怀念它。
17 年,我对 SE 非常满意,在它的 4 寸屏幕上,看完了 iPhone X 的发布会。我对 iPhone X 感到惊艳,也为 iPhone 8 感到唏嘘。那时候他们说:全面屏时代要来了,但我丝毫没有想换掉 SE 的欲望。
18 年,拍照、游戏、续航……我感到了 SE 的力不从心。我拥抱了全面屏,选择了 iPhone Xr,全面屏和大尺寸机身,提升了观感,却限制了手感。SE 开始在抽屉深处吃灰,时不时被我拿出来把玩后感叹一番。
19 年,我收集着新一代 SE 的传闻,同尺寸机身,全面屏设计,用着厚重 Xr 的我,无比期待着新一代 SE。
20 年,我终于等到了它。
我喜欢它优雅的外形,轻薄的手感。
但我怀疑我自己,还能不能适应四年前,非全面屏的观感和使用习惯。
答案既肯定,也否定。
肯定在于,对 SE 的使用习惯就像一种肌肉记忆,一旦想起如何操作,就马上可以熟练使用。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伴随着熟悉的惊喜感。
否定在于,屏幕观感实在太直观了,轻、薄、更好交互逻辑,这三点和全面屏并不冲突。否则我也不会在 19 年无比期待着全面屏款新 SE。
在使用 iPhone SE 的过程中,这种冲突无处不在,而这个产品本身,也启发了我许多思考。
比如,对「绝大多数」的思考。
绝大多数的用户。
在体验 SE 的时间里,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人群,地铁里,公交上,十字路口前。许许多多的苹果用户依旧使用着 iPhone 6、6s、7。
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在过去,我难以想象一部主力机能用四五年都不换。但现在我发现,绝大多数人,他们不追求最新的技术,也不会对各种参数如数家珍,电子设备的更新周期比我们想象的更长。
他们不在乎跑分,只在乎使用。
新技术、高参数固然有意义,但回归到自己对手机要求和需求,这才是硬道理。
绝大多数的使用。
内置 A13 芯片的 iPhone SE 可以剪 4K 视频实时渲染,可以运行最考验性能的 iOS 游戏大作,也可以像每年 WWDC 上的演示一样使用最新的 AR 软件。
但……这是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的使用吗?
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视频文章、购物外卖,这才是。
所以 iPhone SE 是一个极其理性的选择,它需要消费者知道自己对手机明确的需求,以及能否接受它的「逆流」。
最后,我想回归到一个基于消费者立场,媒体角度的思考。
在数码圈里,我们太容易形成信息的回音室了,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快,价格也越来越高。我们疲于参数,渴望新的颠覆,期待划时代的产品。我们需要技术进步,但也需要回归现实。
回归到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的现实,回归到九亿网民七成月收入不足五千元的现实,回归到世界范围内 iPhone 机型占比最大的是 iPhone 7 的现实。
回归到,我们才是少数派的现实。
所以可能你不喜欢 iPhone SE,但一定有人喜欢它,或者需要它。
过去四年,苹果没有提供这样的选择,现在,有了。
对 iPhone SE 的观察过程,一直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和结尾的两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6条评论
当陪伴了我三年的索尼大法因为电池鼓胀而不得不寿终正寝的时候,我开始认真挑选下一台手机,没错,我曾经是个手机爱好者,十分喜欢安卓系统的自由度,但是的确也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去打理手机,而ios系统,我从没有用它当过主力机器,这也让我想尝尝鲜,看看传说中的苹果生态是不是真的那么“引力巨大”,选择新se,不是因为别的,就是穷,自己还在读书,又不想给爸妈添太多麻烦(主要是还想买别的东西哈哈哈)。昨天下单了256g的版本,也许它会陪伴我走过下一个三年。相对于安卓系统,ios更像是小时候有助力轮的自行车,自由度没那么高,但是你也不用担心摔倒,使劲踩脚踏板就行了。这也是我接下来对于手机的态度,也许我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痴迷各种评测了,手机,终究还是个工具,让它来丰富帮助我的生活,也就够了
哈哈哈哈,是啊,或许 iOS 并不够完美,不够自由,但它足够端正和完整。或许对于父母那一辈来说,不需要让他们知道「隐私和数据安全」、「合理地索取权限」有多么重要,但是如果有选择,我会替他们做出选择,直接把产品给他们使用就好。
生有同感
去年开始关注数码圈,初心只是想更好地使用电子设备,希望可以发挥它们的大部分功能。但一年以来,我渐渐的发现在数码圈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被数码圈最近一段时间浓浓的戾气所感染。无数的撕逼和混战在因疫情而产生的单调生活状态下真正地影响了我的心情。B站也好,微博也罢,因为一点点的参数差别,双方党同伐异,再恶毒的话都说得出来,以至于到后来我也差点变成了喷子的一员,与别人对线。但在点击发送的那一霎那,我犹豫了,我想起了我的初心,我想起了自己曾经最看不起的就是自己即将要变成的那种人。随后我取关了所有的参数数码博主,只留下了testv——一个做用户体验,最接近我初心的自媒体。其实看了这么多参数过后,理解了原本不懂的名词后,我还是愿意选择苹果。无论怎么说,电子设备存在的目的就是为用户服务,就是使用,为的就是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效率。频繁比较这项参数那项参数,斟酌各个方面的优劣本就是一件花费大量时间成本的事,与我使用电子设备的目的背道而驰。抛开参数,注重体验才是我做出选择的要义。从2010年使用第一台苹果设备iPad2到现在这10年里,苹果产品的体验从来没让我失望过,无论是产品的实际体验感受,直营店里员工的贴心的微笑和聊天般的服务,还是打400求助时,开头的一句“好的,我已经了解了情况,我会尽全力帮助您”都让我感到了苹果独有的体贴和省心。苹果的产品才是最符合我需求的电子设备。(PS.有次在五角场直营店修电脑的1h时间里,我一直在观察一个大概6,7岁的小朋友。在today at apple的将近1h的课程里,这个小朋友目不转睛地跟着店员学习使用iPad进行简单编程。能让这小朋友在1h时间和嘈杂的环境里保持专注去学习一项技能,也算是苹果的一种独特的成功吧)
谢谢您真诚地分享。是的,对一个产品的体验不只是上手时的惊艳,还有日常使用,以及使用中出现的产品问题,产品出问题后如何解决……这是一个整体的流程。或许一些品牌的所谓「溢价」,正是出在产品硬件、参数之外的体验。
很喜欢testv的体验视频,也很喜欢新的官网!祝testv越办越好!小问题,想给文章点赞,发现需要登录,貌似不能注册,想问下怎么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