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我这个数码爱好者思考的「逆流」产品 —— 新 iPhone SE
16 年,我买了一台 iPhone SE,当时的我不喜欢大屏,觉得手机就应该握在手里小巧轻便,我也不想拿出一个月工资的预算去买部手机。它是我第一台 iPhone,我很怀念它。
17 年,我对 SE 非常满意,在它的 4 寸屏幕上,看完了 iPhone X 的发布会。我对 iPhone X 感到惊艳,也为 iPhone 8 感到唏嘘。那时候他们说:全面屏时代要来了,但我丝毫没有想换掉 SE 的欲望。
18 年,拍照、游戏、续航……我感到了 SE 的力不从心。我拥抱了全面屏,选择了 iPhone Xr,全面屏和大尺寸机身,提升了观感,却限制了手感。SE 开始在抽屉深处吃灰,时不时被我拿出来把玩后感叹一番。
19 年,我收集着新一代 SE 的传闻,同尺寸机身,全面屏设计,用着厚重 Xr 的我,无比期待着新一代 SE。
20 年,我终于等到了它。
我喜欢它优雅的外形,轻薄的手感。
但我怀疑我自己,还能不能适应四年前,非全面屏的观感和使用习惯。
答案既肯定,也否定。
肯定在于,对 SE 的使用习惯就像一种肌肉记忆,一旦想起如何操作,就马上可以熟练使用。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伴随着熟悉的惊喜感。
否定在于,屏幕观感实在太直观了,轻、薄、更好交互逻辑,这三点和全面屏并不冲突。否则我也不会在 19 年无比期待着全面屏款新 SE。
在使用 iPhone SE 的过程中,这种冲突无处不在,而这个产品本身,也启发了我许多思考。
比如,对「绝大多数」的思考。
绝大多数的用户。
在体验 SE 的时间里,我开始观察周围的人群,地铁里,公交上,十字路口前。许许多多的苹果用户依旧使用着 iPhone 6、6s、7。
作为一名数码爱好者,在过去,我难以想象一部主力机能用四五年都不换。但现在我发现,绝大多数人,他们不追求最新的技术,也不会对各种参数如数家珍,电子设备的更新周期比我们想象的更长。
他们不在乎跑分,只在乎使用。
新技术、高参数固然有意义,但回归到自己对手机要求和需求,这才是硬道理。
绝大多数的使用。
内置 A13 芯片的 iPhone SE 可以剪 4K 视频实时渲染,可以运行最考验性能的 iOS 游戏大作,也可以像每年 WWDC 上的演示一样使用最新的 AR 软件。
但……这是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的使用吗?
即时通讯、社交网络、视频文章、购物外卖,这才是。
所以 iPhone SE 是一个极其理性的选择,它需要消费者知道自己对手机明确的需求,以及能否接受它的「逆流」。
最后,我想回归到一个基于消费者立场,媒体角度的思考。
在数码圈里,我们太容易形成信息的回音室了,屏幕越来越大,处理器越来越快,价格也越来越高。我们疲于参数,渴望新的颠覆,期待划时代的产品。我们需要技术进步,但也需要回归现实。
回归到六亿人月收入不足千元的现实,回归到九亿网民七成月收入不足五千元的现实,回归到世界范围内 iPhone 机型占比最大的是 iPhone 7 的现实。
回归到,我们才是少数派的现实。
所以可能你不喜欢 iPhone SE,但一定有人喜欢它,或者需要它。
过去四年,苹果没有提供这样的选择,现在,有了。
对 iPhone SE 的观察过程,一直让我想起《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和结尾的两句话:
「『每逢你想要批评任何人的时候, 』他对我说,『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
并不是个个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越条件。』」
「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